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文件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时间:2025-10-30 09:39:31 来源: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打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东部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达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1014


达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更好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2027年底,组织制造业及其紧密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训10000人次以上;新创建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公共实训基地网络,其中市级公共实训基地1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4个;推动20家重点企业建立标准化职工培训中心,全市重点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与“3+3+N”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体系,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更加匹配、技能培训生态更加健康多元、技能价值实现路径更加畅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订单培育计划

1.深化管办分离培训模式。全面推行人社主管、行业主办、社会参与协同培训机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统筹培训总体规划、业务指导、管理监督,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牵头组织开展培训,鼓励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多方联动开展职业培训。健全培训评价就业一体化服务机制,完善学员就业服务台账,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全流程服务,力争培训就业匹配率达80%以上,重点产业技能人才供给满足率达90%以上。〔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含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下同)人民政府(管委会)(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2.构建动态需求响应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园区行业三级技能人才需求动态摸排机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参与,每季度面向磷硫化工、锂钾综合利用、玄武岩纤维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岗位类型、技能等级要求、用工规模等需求调查,构建全市统一的企业用工培训数据库,推动数据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3.推行定向培养技能人才输送模式。完善需求引导+定向培养+精准输送工作体系,根据行业主管部门及重点企业提出的技能人才需求,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培训资源,财政部门做好资金保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承接培训任务并遴选培训机构,企业深度参与培训方案制定并强化实操实训,持续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订单式、定向式培育输送急需紧缺技能人才。〔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二)实施平台赋能计划

4.完善公共实训体系。构建以市级基地为引领、县级基地为补充的“1+N”公共实训基地网络。重点建设1个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打造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按照一县一业布局,建设N个特色化专项实训基地,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协同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5.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作用。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十百千培育计划,聚焦能源化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建设10个示范性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技术攻关等方式,培养100名以上高技能骨干队伍,带动1000名以上一线产业工人提升技能水平。鼓励工作室开展技术交流、岗位练兵等活动,形成长效化传帮带机制。〔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6.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培训基地提质扩容计划,依托现有国家级基地示范效应,支持省级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新建或升级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整合企业实践师资与基地设施资源,聘请技术能手、院校专家组建专业化教学团队,重点面向能源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每年开展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三)实施产教融合计划

7.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和支持高校、职业(技工)院校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增设物联网、新材料、无人驾驶、电子商务等急需紧缺专业或课程模块,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岗位的深度对接。〔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高校、各职业(技工)院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8.深化校企协同育才。鼓励院校引入企业资源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企业在厂区设立教学实训站点,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现场有机衔接。全面推行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模式,探索车间即课堂、项目即教材实景教学,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重点建设8个特色专业和2个现代产业学院。〔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各高校、各职业(技工)院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9.强化阶梯实践教学。全面推行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模式,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分批进入龙头、链主企业开展带薪实习,确保符合条件的相关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推进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系统强化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各高校、各职业(技工)院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四)实施职工提能计划

10.支持企业自主培训。支持重点企业依托自建职工培训中心,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灵活采取周末班”“夜校班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龙头、链主企业积极承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职工培训任务,确保年度培训规模1000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能源产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11.完善技能评价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参与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按规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引导社会化评价机构面向广大企业提供规范、便捷的评价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能源产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12.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基于技能等级的薪酬分配制度,在工资结构中充分体现技能价值,实现高技能等级对应高薪酬待遇。对首席技师等顶尖高技能人才,可参照高层次管理人员标准确定薪酬待遇。完善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拓宽技能人才成长空间。〔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能源产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三、工作要求

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育工作,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定期开展工作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要强化资金保障,统筹使用就业补助、失业保险、行业发展和东西部协作等各类资金,严格落实各项培训补贴政策,督促企业足额提取并用好职工教育经费。要强化宣传引导,综合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宣传政策与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强化培训评估,按照谁组织、谁负责原则,由市、县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实施专项培训并开展绩效评估,并于每年12月底前分别向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情况。

 

附件:达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三年攻坚行动任务表


附件

达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三年攻坚行动任务表

           (单位:人次)

年份

地区

2025

2026

2027

  

市本级

350

350

300

1000

通川区

500

500

400

1400

达川区

400

400

300

1100

万源市

300

300

250

850

宣汉县

400

400

300

1100

大竹县

550

550

500

1600

  

300

300

300

900

开江县

300

300

250

850

达州高新区

200

200

200

600

达州东部经开区

200

200

200

600

  

3500

3500

3000

10000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pdf


分享到:
主办单位:达州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
备案证号:蜀ICP备2021010430号 网站标识码:5117000031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联系电话:0818-2122150 邮编:635000
公安机关备案号 51170202000231 传真:0818-2122150